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法治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之间是互相统一、相辅相成的。通过法治手段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平稳有效推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层是社会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要素,一头连着城市,另一头系着农村,关乎着城乡统筹发展,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法治是治理的必要手段,基层是治理的载体,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关乎整个国家的法治化治理,因此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意义重大。本文拟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和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国的法治文化历史渊远流长,扎根于广大的乡村之中,很多地方城市的法治文化和乡土文化是相互继承发展的。法治新乡村的建设,是保证我国的法律法治得到新改变的重要环节。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各项规定,大力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对于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但是检察机关在落实国家司法救助政策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不断完善,现根据该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现状及实际情况,对当前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是对晋陕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研究。文章对晋陕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基本特征、晋陕蒙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晋陕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专题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总结了晋陕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主要发现、结论和启示,指出了晋陕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不足、困难和展望,并且提出了对晋陕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建议、意见和对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之一。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黄河新的重大使命,提出了建设“幸福河”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治保障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法治保障紧迫性、必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